近期,山东平邑一起互联网诈骗案件引发网友关注:一名家长遭遇“热心人”袁某搭讪,对方声称认识“武警某总队副司令员李某”,只要钱到位便可通过李某运作让孩子进入军校读书。随后,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。经查实,李某非法购买假军装、假军官证,并长期从事此类诈骗活动,其真实身份是无业人员。
近年来,假冒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行骗的案件时有发生。适逢高考结束,众多考生和家长正为升学焦虑,“冒牌副司令”正是利用了部分考生和家长的这种心理,瞅准时机,精心设置骗局,伺机实施诈骗。
“冒牌副司令”利用军官身份,谎称可以为孩子“开绿灯”上军校,收取考生家长“红包费”。不少被骗的家长幡然醒悟时,不仅孩子已错失升学机会,付出的钱款也早已打了水漂。此类骗局不仅扰乱社会秩序,还极大损害了军人在民众心中的形象。“冒牌副司令”若不及时打击,将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,损害民众的利益。
为啥这类骗局时有发生?一方面,“望子成龙”的观念根深蒂固,家长往往甘愿倾尽全力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。骗子们精准拿捏了家长的心理软肋,把骗局包装成“机会”,把犯罪扭曲成“捷径”,让不明真相者深陷其中。另一方面,随着科技进步,诈骗手段不断迭代升级。PS、AI换脸等新技术的应用,让骗子的伪装更加“逼真”。尤其是当骗子冒用军人这一特殊身份时,依托民众对军人的天然信任感,民众更容易放松警惕,掉入陷阱。
根治愈发猖狂的“假冒副司令”骗局,需多方共同努力织密织牢安全网。面对诈骗团伙的“引诱”,受害家长明知其中可能有诈,但却忍不住“咬钩”,其根本原因在于脑海中的“赌徒意识”,总想着“万一成功了呢”。因此,个人层面而言,重点在“防”,严防个人信息泄露,“捂”好钱袋子。
从社会层面,重点在“治”。面对精心伪装的骗局,相关执法机构要加大打击力度,揭开骗子的“画皮”;有关部门也应出台细化条款,对涉军诈骗、教育诈骗行为从重处罚,形成有力震慑;同时,畅通举报渠道,鼓励公众监督。最重要的是,社会应形成共识:军校绝不是靠“找关系”、“花钱”就能上的。
严查“假冒副司令”,每一次对这类骗局的重拳出击,不仅是在加固社会秩序的堤坝,更是在捍卫军人荣誉的长城,守护民众心中对规则与信仰的敬畏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,让军人荣耀永驻,让“假冒副司令”的骗子在阳光下无处遁形。